臨床檢驗工作是以檢驗醫(yī)學為基礎,運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的實驗方法對各種標本(包括血液和其他體液標本、分泌物標本、排泄物標本以及組織標本等)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獲得反映機體功能狀態(tài)、病理變化或病因等的客觀資料。
血液是動物體內(nèi)必需的液體組織,血液檢查是基礎實驗中常用且重要的檢驗項目;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常會引起血液成分發(fā)生數(shù)量和質(zhì)量的變化[1];然而做好血液檢驗最基本的前提是血液標本質(zhì)量合格。

一、什么是不合格的血液標本
二、不合格血液標本產(chǎn)生的原因
采集人員的專業(yè)知識、技能不足,采集不規(guī)范,比如采集的血量不足、采集的部位不正確、采集順序不正確、采集的時間不合適或未消毒導致血液標本污染等; 采集器具不準確,不同標本需要使用不同的容器和添加劑,添加劑錯誤或過期、采血針頭大小不恰當或使用過大的負壓真空管等,都會導致標本不合格; 采集的血樣標本運送和保存條件不正確,比如標本保存溫度過高或過低、保存時間過長、運送過程沒有加蓋導致血樣污染等; 送檢人員粗心造成血樣標本標識錯誤或無檢測的項目要求等; 受檢方自身的健康狀況也會影響標本的質(zhì)量[4]。
三、不合格血液標本對臨床檢驗結果的影響
不合格的血液標本必定會影響臨床檢驗結果,其對不同檢驗項目的影響程度因檢驗項目和檢驗方法的不同而各異。
3.1 ? 不合格標本對于血液學檢查的影響(圖1)
②聚集的細胞還可能被儀器誤判為其他細胞,致使細胞數(shù)量統(tǒng)計不準確;
③抽血、混勻手法過于劇烈或添加物不當造成的溶血,可導致細胞計數(shù)結果偏低;
④炎癥浸潤部位采血則會導致局部炎癥細胞的混入,導致細胞形態(tài)的不正常,血細胞出現(xiàn)黏附、聚集合并,導致細胞分類計數(shù)結果受影響;
⑤血液細胞學檢查應使用EDTA抗凝,錯誤的抗凝劑可能引起血細胞形態(tài)的變化,造成血細胞計數(shù)和分類的不準確,如草酸鹽和肝素抗凝可引起血小板數(shù)、白細胞數(shù)和淋巴細胞計數(shù)結果的偏低等。
圖1 血液學不合格標本
3.2 ? 不合格標本對于凝血檢測的影響(圖2)
①采集血量過少引起抗凝劑比例不當或采血后混勻不徹底使得抗凝不充分,導致凝血過程激活和凝血因子消耗,可引起內(nèi)源性、外源性凝血時間的延長以及部分凝血因子測定結果的偏低[5];
②標本凝集,纖維蛋白原被消耗,凝血功能啟動,PT、APTT、TT就會延長;標本微小凝集也會導致APTT的減低或TT異??s短;
③標本乳糜對纖維蛋白原干擾比較大;
④凝血四項的檢查應使用枸櫞酸鈉抗凝劑,錯誤的抗凝劑如EDTA、肝素,尤其是肝素會造成PT、APTT時間的延長
⑤抽血不順暢引起血流淤滯或血管受損可能引起組織因子進入血液,造成部分凝血因子測定結果降低。
圖2 凝血不合格標本
3.3 ? 不合格標本對于生化檢測的影響(圖3)
①生物化學的標本為血清,通過添加血凝活化劑和分離凝膠,來促進血液凝固并分離血清,主要測定生物體內(nèi)的離子、酶類和代謝物質(zhì),這些物質(zhì)在生物體內(nèi)不同組織、細胞內(nèi)濃度差異比較大,受溶血影響大;當溶血發(fā)生時,紅細胞內(nèi)容物進入血漿,引起血漿成分的改變,造成一些細胞內(nèi)外濃度差較大的檢測項目(如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鉀)的測定結果升高;
②脂血主要是由于血清中的乳糜微粒增多引起的,因后者具有散射光的特性,對比色法和比濁法均可產(chǎn)生嚴重的干擾;
③黃疸膽紅素在400~540nm波長處有光吸收,標本放置時間過長或通過氧化劑后膽紅素還可被氧化為膽綠素、膽褐素,這些物質(zhì)同樣可以引起光吸收的改變,從而影響檢驗結果[6]。
圖3 生化不合格樣本
結語 對于不合格的血液標本,即使檢驗室采用最好的方法和技術都是無意義的,檢測結果會誤導研究人員對動物健康程度和藥物療效的判斷。合格的血液標本檢驗出的結果才具有實驗輔助診斷價值,產(chǎn)生血液樣本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值得引起重視。正確采集標本是臨床檢驗質(zhì)量保證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保證臨床檢驗結果準確、可靠、有效的基礎。采集合格的血液標本,保證檢驗結果的有效性,才能為疾病的診治提供依據(jù)。
如您有任何業(yè)務咨詢 歡迎掃描上方市場部微信二維碼 我們將及時回答您的問題